添加日期:2017年1月17日 閱讀:3037
蒺藜,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。主要藥物療效為平肝解郁,活血祛風,明目,止癢。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邊草叢。各地均產。主產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四川、山西、陜西。
(一)蒺藜的作用
降低血壓作用。
刺蒺藜水浸液、乙醇-水浸出液和30%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。其生物堿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,但可抑制蛙心,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。
利尿作用。
本品在印度民間作為利尿劑用;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,利尿作用并不理想,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,主要是由于鉀鹽的存在。但有人認為除了鉀鹽外,生物堿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,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。
平肝潛陽。
刺蒺藜味苦能降泄,入肝經,果實主降,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陽。用治頭痛、眩暈、痙攣*效。
疏肝解郁。
本品辛散通郁,橫行排蕩,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。且入肝經,故可疏肝解郁。用治胸脅疼痛,不舒,太息,乳閉不通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曰:“蒺藜,用以開郁,凡脅上,乳間橫滯氣,疼痛難忍者,炒香入氣藥,服之極效!
祛風明目。
本品辛散祛風,苦能瀉火,入肝經,肝開竅于目,故能宣散肝經風熱,瀉肝火,而祛風明目,甚有效力。故《本經逢原》曰:“刺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,風入少陰、厥陰經者為響導。目病為風木之邪,風盛則目病,風去則目明矣!北酒啡敫谓,辛能散,寒能清,清瀉肝熱,凡目赤腫癰,羞明流淚,證屬肝熱上擾目竅者,甚有效力,故可用刺蒺藜。
祛風止癢。
本品既辛且苦,能燥濕殺蟲,祛風止癢。如《名醫(yī)別錄》曰:“即藜,主身體風癢,小兒頭瘡!
(二)蒺藜的功效
【性味】 苦辛,溫。
《本經》:"味苦,溫。"
《別錄》:"辛,微寒(一作’溫’),**。"
《藥性論》:"味甘,有小毒。"
【歸經】 入肝、肺經。
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肝、腎三經。"
《本草經解》:"入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陰心經。"
【功能主治】 散風,明目,下氣,行血。治頭痛,身癢,目赤腫翳,胸滿,咳逆,癥瘕,乳難,癰疽,瘰疬。
文章來源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廣州金孚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-1168醫(yī)藥招商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1168醫(yī)藥招商網http://wealthfootsteps.com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1168醫(yī)藥招商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
3.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4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聯系郵箱:1753418380@qq.com。